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亞洲工藝美術交流史專題
STUDIES ON INTERCULTURAL HISTORY OF ASIAN CRAFTWORKS 
開課學期
98-2 
授課對象
文學院  藝術史研究所  
授課教師
施靜菲 
課號
ARHY7076 
課程識別碼
141 M134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四5,6,7(12:20~15:10) 
上課地點
樂學館205 
備註
限碩士班以上。總人數限15人,外系限5人。領域:亞洲藝術。
總人數上限:15人
外系人數限制:5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982asiacraftworks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本課程將討論10到15世紀亞洲區域間的工藝美術交流,課程的主要意義在於:以亞洲區域間文化交流的寬廣視野,來探討此時期包括中原地區與日本、韓半島之間、中原地區與西域甚至伊斯蘭世界等不同文化圈之間工藝美術的互動交流。內容簡述如下:
10世紀之後,所謂唐代國際樣式消失,亞洲各地不同的政治經濟發展下,工藝美術似乎也有相異的發展。從唐帝國的瓦解到最後一個大陸帝國帖木爾帝國的結束,歐洲大陸內部的政治經濟消長與變動。與此同時,在海上貿易興起後,農業社會時期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我們是否可以從貿易品內容、消費品味與區域經濟消長等變數,來討論各文化圈產生的新興風格與相互交流之間的可能關係? 該如何來評估10到15世紀亞洲地區的工藝美術發展?10到15世紀,這個在文化藝術交流史上經常被忽略時代,到底有哪些事情正在發生?高麗青瓷受到浙江青瓷的啟發、瀨戶施釉陶器對中國貿易瓷的模仿、西域的鬼工與鬼作、佛朗嵌傳入中原、伊斯蘭陶器流行的孔雀藍釉在中國北方的出現、東亞繪畫風格在西亞細密畫上的運用等等有趣的議題,我們都將在課堂上一一探討。

 

課程目標
課程的目標旨在帶領學生從亞洲藝術的宏觀視角,去觀察分析亞洲區域間工藝美術在技術及風格的交流演變。希望藉由這個新觀察點,啟發學生反省過去的研究觀點,發展出新的研究方法,重新探討亞洲區域間具體的互動與交流。 
課程要求
第一週 引言: 亞洲工藝美術交流史的新視點
第二週 早期的接觸
第三週 絲路的開通:羅馬與漢帝國
第四週 佛教的傳布與絲路藝術
第五週 唐代國際樣式
第六週 參觀博物館
第七週 宋、元時代與高麗王朝
第八週 宋、元時代與日本
第九週 西亞玻璃的傳入與影響
第十週 西域的鬼工與鬼作
第十一週 佛朗嵌、孔雀藍釉與掐絲琺瑯
第十二週 參觀博物館
第十三週 蒙元帝國的織品製作系統與風格
第十四週 波斯細密畫的東亞新風格
第十五週 伊斯蘭陶瓷的中國風
第十六週 明代早期的伊斯蘭金屬風
第十七週 期末報告
第十八週 期末報告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參考書目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